房地产调控须谨防“一刀切”、过犹不及
· 全文共 1747 字,阅读时长约 4 分钟
· 本文来源:亚当斯密经济学(刘胜军微财经出品)
《禁止环保“一刀切”工作意见》值得房地产调控借鉴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
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,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争论再度升温。
近日,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撰文呼吁:
“不作为刺激手段”不应与政策继续收紧画上等号。目前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仍有着重要地位,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、地产拐点逐步形成的背景下,房地产调控不应再大幅收紧。
目前房企融资在全面收紧。打击房企违规融资完全正确,但也应满足房企正常、合理的融资需求,以保证合适的投资水平。
要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一城一策、因城施策的政策方针。
笔者认为,这一呼吁是极为清醒和必要的。
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,低级红、高级黑成为突出问题,引起中央高度重视。其中,简单化、一刀切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。
实践证明,我们必须高度警惕“简单化、一刀切”的社会危害:
• 治标不治本,甚至可能导致问题的事后反弹和升级。
• 不加区分地对待,损害一部分企业的正当权利甚至导致经营困难。
• 加大经济社会的波动和运行风险。
诚然,房地产泡沫化已经对消费、创新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,但化解这一问题只能通过体制性改革实现“软着陆”。我们必须承认,房地产依然是当前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支柱性行业。换言之,我们既要防止房价的不断攀升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,也要防止“防风险引发的风险”——即过度打压导致房地产“熄火”的风险。
从历史和现实看,“简单化、一刀切”的现象在房地产行业非常突出,具体表现为:
• 把“不刺激”等同于“全面限制”,不断升级、层层加码。
• 人为限价,加剧供求关系扭曲,释放误导性价格信号。
• 全面限制房地产企业融资。由于房地产行业是高度依赖融资的行业,对于房地产企业融资“一刀切”限制,在事实上导致“一城一策”政策根本无法实现。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实施限购,但融资的一刀切导致房地产企业全面陷入困境。
• 对不同性质的房地产缺乏合理区分。例如,当前形势下,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支柱,而消费的活跃离不开购物中心这样的“商业地产”支撑。但在一刀切的思维下,商业地产也遭遇同样的“资金困境”难以正常发展。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提振消费的国家战略,也阻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当前金融领域的“供需矛盾”持续加剧,与“一刀切”不无关系:
•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“合理融资需求”,银行有心贷但却不被允许。
• 银行虽被鼓励给实体经济贷款,但银行面对“资产荒”却又不敢贷。
•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“正常融资需求”无法得到满足,被迫走向高成本的影子银行融资,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风险,也放大了金融体系风险。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的公告显示,截至到 10 月 31 日,2019 年宣告破产的房地产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 400 家,且进入 2019 年下半年之后,破产房企数量增速有所加快。
结果是:银行有钱无处贷,需要资金的企业却找不到钱。打破这一怪圈,绝对不能靠“降准降息”,而是要通过政策的合理化来化解结构性矛盾。
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直言:
中国各个城市之间房地产市场存在差异,如果把全国房地产看作整体、制定统一的调控政策,政策就会存在重大缺陷。
2018 年 12 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:
因城施策、分类指导,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。
这一非常重要的原则,在现实中却遭遇“金融一刀切”的限制而无法落实,导致全国房地产市场“同冷同热”,放大了不必要的市场波动。
2015 年之前的房地产调控,加大经济下行压力,倒逼松绑,但在“去库存”政策出台后又导致迅速房价反弹,深圳房价一年内猛涨 96% 。
要避免房价如此大起大落,就必须优化房地产调控,坚决避免以下两种倾向:
• 一刀切
• 过犹不及
针对环保执法中的突出问题,2018 年生态环境部制定了《禁止环保“一刀切”工作意见》。这一做法值得房地产调控加以借鉴。只有告别一刀切,才能走向科学与理性,才能根治房地产问题。
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~
刘胜军
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
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
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
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
著有《下一个十年》
▼ 应聘、演讲邀请、商务合作 ▼
请添加微信:tina711
(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、机构、职位、目的)
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